• 山東雪茄百年史話(連載七)

    2023-03-05來源:東方煙草報作者:魯茄

    從清代到民國,大量文獻中出現過“雪茄”這個名稱。例如康有為的《戊戌奏稿》記有“以今歐風之盛行也,雪茄之煙,葡萄之酒,奇妙之器,殆為士夫富貴者所篤嗜”,清末徐珂的《清稗類鈔·飲食篇》記有“光緒中葉,雪茄煙、卷煙盛行”,清末辜鴻銘的《張文襄幕府紀聞》、梁啟超的《新中國未來記》、李寶嘉的《文明小史》等均有關于雪茄的記載。

    十九世紀中葉后,中國與外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,外來詞也越來越多,比如佛教外來詞等。這些外來詞,如今多數已融合于我們的日常用語中。

    漢語對外來詞的翻譯方式有很多種。音譯是語音轉譯最初的處理過程,具有迅速便捷的優點,是翻譯專用名詞及科技術語時最常用的方法。“雪茄”屬于音譯法產生的漢語詞匯。

    外來詞有時由多個譯者譯出,會出現多種叫法并行的情形,并行詞會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被篩選優化。“雪茄”一詞音形意俱佳,與“可口可樂”一詞一樣屬于上乘佳作,形神兼備。

    時至今日,很多人在談論雪茄時,仍讀“qié”音。

    人們不禁要問,“雪茄”的“茄”與“茄子”的“茄”有什么聯系嗎?

    2005年出版的《漢字簡史》,曾以“茄”為例介紹過音譯拼寫的一般原則:“漢字有許多是一字多音,用它來翻譯外來詞有時會出現‘不知該讀哪個音’的現象,這種一字多音現象也會造成譯音讀不準。漢字本身的限制,再加上翻譯工作的要求不統一,就更增加了用漢字譯外來詞的混亂。例如有些翻譯任意選用漢字,造成一個外來詞多種寫法;有的任意省略,造成讀音不準;有的增添偏旁,造成異讀,如‘雪加’變為‘雪茄’,‘加’加草字頭為的是說明它的屬性,然而和‘茄子’的‘茄’發生了沖突。”

    針對“茄”字的源頭,我們曾邀請北京語言大學張世方教授幫助解讀。張教授為此專門撰寫了一篇名為《“雪茄”考》的文章。該文旁征博引,可資憑信。

    “茄”最早的意思并不是“茄子”的茄。漢代許慎《說文解字》說“茄,莢蕖莖,從艸加聲”,清代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說“扶渠莖,謂華與葉之莖皆名茄也”,說明茄的本義是指荷葉和荷花的莖,也即今天所謂荷梗。

    用“茄”指稱“茄子”這一蔬菜作物是后來的事情。一般認為,茄子原產于印度,漢代傳入中國,西漢揚雄《蜀都賦》中“盛冬育筍,舊菜增伽”的“伽”即茄子在當時的名稱。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中則寫作“茄子”,酈道元的《水經注》中也有“茄子浦”這一地名。而唐代段成式在《酉陽雜俎》中仍堅持使用“伽子”這一名稱。

    簡單說,“茄”最早的讀音是“jia”,后來才讀“qie”,被借用指稱茄子之前,“荷梗”義的“茄”一直只有《說文解字》里所說的“加”這樣一個讀音,代替“伽”指稱茄子之后,“茄”才出現了一個同“伽”的讀音“求迦切”——用今天的讀音來讀,或者像北京人、濟南人那樣讀“qié”,或者像揚州人、南昌人那樣讀“qiá”,還可以像長沙話那樣讀“jiá”。

    由此可知,最遲在1874年“雪茄”一詞出現的時候,“茄”的“jia”“qie”兩個讀音已并行于世1300多年。“雪茄”之“茄”純屬從外來詞譯音轉化而來,與“茄子”之“茄”毫無關聯。有趣的是,“伽子”變成“茄子”與“雪加”變成“雪茄”的演變思路如出一轍。

    總之,“雪茄”之“茄”從Cigar音譯的“加”音演化而來,從音譯向意譯轉化的特征十分明顯。用“茄”這個帶草字頭的漢字來表述煙草類的雪茄,名實更為相符,人文氣息更加濃厚,是妙筆生花之舉。

    第六章 茄客

    茄客,是因為抽吸雪茄而出現的消費群體。茄客是雪茄的愛好者、品鑒者、維護者、收藏者,進而成為雪茄文化的承載者、傳播者與創新者,雪茄不僅是他們眼中的產品,更是藝術品、文化符號乃至精神寄托。他們以“實用的、科學的、美感的”態度品鑒雪茄,融入自己的審美情感,以他們的素養與成就,不斷賦予雪茄新的文化內涵,從這個意義上說,茄客也成就了雪茄。雪茄與茄客良性互動,寫就了諸多故事。

    人類歷史上可考的第一個茄客,或許是出現于墨西哥神廟浮雕上的那位瑪雅老人。哥倫布眼中的中南美洲土著,大概是第一批茄客群體。如今,雪茄逐漸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。

    那么,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為“茄客”呢?

    對這個概念,國內目前并沒有明確的官方定義。

    被譽為目前國內“關于雪茄最全面的百科全書式著作”的《雪茄圣經》對茄客特征的描述,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茄客的了解:“雪茄客不僅僅是一個抽雪茄和懂雪茄的人,他更是一個愛好雪茄的人。”

    相關文章
    农村av电影免费看